来源:21世纪网-《21世纪经济报道》 中国租赁业要避免再走弯路
《21世纪》:每个新兴行业,尤其是金融业,在初生和成长阶段总是会遇到各种波折,甚至遭遇停业整顿或行业大洗牌,比如信托、证券等。在你看来,金融租赁行业,特别是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应该如何避免走弯路?
孔林山:这正是我们思考的问题。任何一个行业的培育和发展都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,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,必须牢牢把握住行业的本质不能变。改革开放三十年,金融行业的有些领域遭遇了几次大的波折,原因很多,但关键的是一条:不务正业。
比如信托业,法律赋予了其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,但是信托公司迫于经营压力,结果把“受人之托,代人理财”这个行业本质给丢了。它们像银行一样到处拉资金,甚至不惜高息找资金、投项目,成为了准银行或投资公司。一旦经济波动或银根收紧,风险马上显露无遗;比如证券业,也面临过相同的问题。证券公司开展投资咨询、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几乎是没有风险的,但当初却大量开展委托理财业务,并且承诺固定回报,有的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。一旦股市行情不好,一两笔巨额委托理财业务就可以把一家公司搞垮。
同样,我们很担心租赁业重走这样的路。“前车之鉴,后事之师”,租赁有租赁的特点和规律,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。租赁业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业务?我们在思考,全行业也在思考。虽然现在还没有特别准确的答案,但大致方向是有的,就是绝不能再简单的走银行走过的道路。否则不是走弯路的问题,而是走回头路。
《21世纪》:我们注意到你最近的一个提法,“要做真租赁,不做假银行”。这是基于什么原因?民生租赁又做何选择?
孔林山:表面上看,中国租赁业近几年发展很快,势头很猛。数据显示,租赁业的规模和利润连年翻番,租赁公司的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,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。但是,冷静分析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现象:包括我们民生租赁在内的绝大部分租赁公司,都在不同程度的“以租赁之名,行银行之实”,就是打着金融租赁的招牌,干的是传统的银行业务。
这也可以从行业统计数据上看出来:整个行业的利润来源,融资性收入占比达到90%以上;从业务结构上看,典型的信贷替代品售后回租业务占比达到80%以上。事实上,金融租赁公司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办成了“假银行”或者“二银行”。
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。一是客观因素,是体制问题。银行系的租赁公司大部分被视为控股银行的内设部门,或者干脆就是按照银行的租赁部来进行管理,而不是当作一个独立的法人来管理,不是真正把租赁作为一个行业来加以培育;还有经营环境的问题,因为税收等各方面的政策不配套,新路走不通,只好在老路上再走一阵子。另一个是主观因素。银行系租赁公司的从业人员大都来自于银行,经营理念和管控手段也跟银行类似,习惯性用银行的理念和思维模式,单纯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。如果你去问租赁公司:租赁到底是做什么的?绝大部分租赁公司会告诉你,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。不清楚行业的特点和规律,也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。所以,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把金融租赁公司办成“类银行”或“假银行”是没有出路的。租赁业还远没有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,租赁的特色、盈利模式、市场定位等都还没搞清楚,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摸索,还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。 |